“珍珠”词源妙趣横生
一谈到宝石的名称,笔者就喜欢追根溯源,这或许是我的考古情结所致,当然珍珠也不例外。珍珠的英文名称为Pearl,是由拉丁文Pernulo演化而来的,得名于“海贝”或者“贝壳”的形状。其实,珍珠还有另外一个英文名字——Margarite,这是由古代波斯语衍生而来的,意思是“大海之子”,说明珍珠来自海洋贝类动物,闪耀着动人的光泽。而和红宝石、蓝宝石等不同的是,珍珠的中文名称自古以来就是“珍珠”,也叫“真珠”、“蚌珠”或“蠙珠”。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称珍珠为“蚌之阴精”,可谓一语破的。珍珠中的“珍”字在《说文·玉部》中的解释为“珍,宝也”,意指珠玉之类的宝物,引申为宝贵精美之物等。
中国科学院王春云博士近年来在研究“珍珠”的古文字学时发现:“珍”的古文字形非常像孕育珍珠的贝类壳体的形态和结构,所以中文“珍珠”一词原来可以清楚地指示珍珠起源于贝类动物;同时从“珍,宝也”的文字释义也可以看出,珍珠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寶”的甲骨文字形—— 中看出,因为“寶”字字形就像房子里有贝和玉。而这里的“贝”与其说是贝壳,还不如说是贝类动物壳体中所孕育的珍珠。因此,按照王博士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珍珠”之为“珍”,一如“珍珠”之为“寶”,无论是“珍”、“宝”还是“珍宝”,都表示古人对珍珠的宝重和偏爱——这仅是一家之言。
从东西方有关珍珠的词源学和文字学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在河滩或海边觅食和生活时,或许就已发现了这种孕育在贝类动物壳体中的具有彩色晕光的珍珠,并深深地被珍珠的晶莹和瑰丽吸引。可能就是从遥远的古代开始,珍珠成了人类最喜爱的饰物之一,这种传统一直流传到21世纪的今天。
核心提示
珍珠与名贵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猫眼石并称“一后五皇”。珍珠是有机宝石,如果放置时间过长,组成物质会发生变化,从而逐渐消退或丧失其珍珠光泽,“人老珠黄”。
珍珠被国际宝石界定为六月的生辰石和结婚30周年的纪念石,因为人们认为珍珠象征着人类系列美好的向往,如健康、纯洁、富裕、幸福和长寿。
珍珠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高高在上,代表权力、地位和财富。然而,随着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珍珠这位“皇后”逐渐走出“皇宫”,进入了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