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星美影院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讲述了中国的第一个数字人物形象——青娜。“表情做得有些生硬,动作还不是很自然。”据袁鑫介绍,青娜是China的谐音,2001年9月21日,一个一头短发的18岁中国小姑娘出现在画面上,这个最早的数字偶像在当时并没有给社会甚至业界带来多大的轰动效应,现在看来更像是5分钟的动画MV。
其实,在青娜诞生的两年前,《星战前传1》首次采用数字电影放映机在美国的6家影院进行放映。这次尝试标志着数字电影时代从呼声变成了脚步声。
从2D到3D?电影从此无疆
2009年伊始,当梦工厂动画制作公司CEO杰弗里·卡岑伯格将2D电影到3D电影的“进化”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进化”和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的“进化”相提并论时,对于3D电影可能对电影业造成的震撼,人们还只是略带怀疑的期待。当《阿凡达》终于“下凡”,人们才意识到,在3D电影这个概念上,《飞屋环游记》《冰河世纪3》原来都只是序曲。
从2D到3D,观众走进电影院最直观的感受是:多了一个维度,过去的二维画面变成了生动的立体世界。
自从2005年11月美国迪士尼首次推出数字立体影片《小鸡快跑》以来,目前在全球已经出品了近20部数字立体影片。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已掀起了发展数字立体影院的热潮,美国和欧洲的放映商纷纷开始实施数字3D系统安装计划。梦工厂宣布2009年以后出品的动画影片全部采用数字立体格式,迪士尼也宣布生产的动画片全部采用数字立体格式……
《阿凡达》的出现,是3D技术和电脑特技的极致盛宴,标志着技术第一次走在了想象力的前面。今后的电影人可以展开创意的翅膀任意翱翔,能飞多远,就能拥有多广的领地;能飞多高,就能触摸多高的苍穹。电影,从此无疆。
专访JAMES CAMERON“詹神”驾到
他曾在奥斯卡颁奖台上跳起来大喊“我是世界之王”;他被誉为“电影之王”“好莱坞最恐怖的人”;如今,他又有了新称号——“3D电影教父”。早在两年前,他就预言了2009年将是立体电影时代的开始。他,就是带着“潘多拉星旅游推广团”绕过大半个地球后终于来到中国的詹姆斯·卡梅隆。当所有的头衔和光环褪去后,人们发现坐在大家面前的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热爱电影技术的蓝领、一个身体已经发福的电影梦想家、一个时刻准备带着全人类去梦境里环游的55岁的电影导演。
《北京》:您觉得怎样的影片适合制作成3D电影呢?
卡梅隆:我觉得所有的电影用3D看,效果都会更好一点儿,这取决于制片人。过去,3D大多运用在动画片和一些低成本的恐怖片里,《阿凡达》就是要把3D技术带入主流市场,告诉大家即使是严肃电影的创作者也能利用这种工具。事情的发展是一开始都是黑白的,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之后人们发明了彩色电视机,电影工作者就开始想,总不能去电影院看到的还没有在家的好吧?所以才会很快有了彩色电影。
《北京》:正如您所说,把想象力通过适当的技术变成现实不仅需要能力,还要有足够的资金,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这两者似乎已经成为令不少电影导演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在您筹拍《阿凡达》的过程中,是否也为技术和资金烦恼过呢?
卡梅隆:为执导《阿凡达》等了这么长时间,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要等待非常成熟的电脑特效技术,然后才能进行相关的制作。另外,我本人非常重视全球3D电影的放映。由于当时全球3D影院不够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等到2005年才开始制作该片的原因所在。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确保表演捕捉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让演员的表演不会出现任何损失,换句话说,我们电影里的这些角色,都是由真人来演出的,我们希望能够把他们表演时的面部表情和一些细节动作百分之百地表达出来。
《北京》:说到表演,在《阿凡达》中,近7成都是由CG(计算机图形)完成,这也不由得让人们开始疑惑,如果CG特效技术发展到了无所不能的地步,那么,人类的表演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卡梅隆:我不相信电脑能完全模拟出人类的表情。它不能创造精神和思想。电脑只能充当把真实转化到想象世界的工具。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我能想象也许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到可以完全模拟人类的表情,但这也是为什么它们叫“人工智能”,而并不是“人工心智”的原因。人工智能机器人不会哭,不会爱,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人。只有人本身能创造情感,并且能带动观众产生情感。我认为好莱坞对《阿凡达》里的CG运用存在很多理解误区,《阿凡达》里虚拟角色的表情并不是用电脑而是百分之百由演员创造出来的。即便观众看到的不是演员的脸,但角色的表演,包括眼部、唇部任何一丝变化,都是由演员来完成的,这也是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