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
他愤世嫉俗,不安于现实且超于现实;他诡异搞怪,在电影界独树一帜;但他却又总是童心未泯,总会为观众带来一次又一次的惊喜。
在好莱坞有一种说法,凡是喜欢蒂姆·伯顿电影的人,都有自闭症倾向。他们与伯顿的片中人一般,犹自怪异,享受不被理解的乐趣。其实,导演本人似乎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伯顿曾说过自己有着比较内向封闭的性格,幼时的他不善语言表达,但却会用画笔来描绘幻想。
时至今日,蒂姆·伯顿最津津乐道的依然是自己孤独而诡异的童年。出生于1958年8月25日的他在加州的市郊长大,很小就热爱住处附近的瓦尔哈拉公墓的伯顿迷恋爱伦·坡和恐怖片演员文森特·普莱斯,终日不离那些钟爱的鬼怪书籍和恐怖电影,时常幻想在自家墙壁中挖出一只黑猫。那时的伯顿已经显现出对绘画的浓厚兴趣和惊人天赋,他最擅长的是在小纸片上画“妖精打架”。伯顿常说,小时候,他发现现实中的一切——父母、老师、学校、早餐比起电影和怪兽都要恐怖。正是儿时的思想与兴趣孕育了这位非同凡响的电影大师。
要想了解年少的伯顿,最好的捷径就是其早期的两部黑白作品《Vincent》和《Franken weenie》,因为早期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最赤裸裸的思想流露。以伯顿1982年创作的木偶动画短片《Vincent》为例,它所讲述的故事似乎就是伯顿童年生活的翻版,或者说是其心理自传。该片描写了一个7岁小男孩的世界,讲述了本该阳光活泼的少年却喜欢胡思乱想,但苦于身处枯燥无味的现实生活,平日里扮作乖孩子糊弄大人,其实,脑子里恶作剧的坏主意却不断。观众还可以在剧中发现,后期在伯顿电影中时常出现的“伯顿元素”在该片中就已有显现:黑猫、阴影、木偶、鬼怪、诗词、坟墓等,搭配既随性又冷冰的旁白叙述,现实与虚幻的交替转换,着实让人透不过气来。该片甚至被迪斯尼认为太过阴暗,不适合儿童观看,因而未获准公映,尽管它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其实,伯顿只不过是借助小文森特这个人物将自己少年时代压抑过久的情绪宣泄了一下,在他冷酷不羁的外表下所掩盖的,一直是一颗如孩童般纯朴的心。或者说,他是一个标准的“孩子王”,他挖空心思带观众一起去做恶作剧,他崇尚另类叛逆、喜欢颠覆“假恶丑”。正因为他总是以最单纯的角度来看待这个复杂的世界,那一部部经典之作才得以成功地将哥特风格中的怪诞、恐怖、阴暗与活泼明亮的元素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伯顿主义”
这是影迷为蒂姆·伯顿创造的词语,因为他的电影总是充满了黑色幽默的温婉和惆怅,他的作品总是以诡异而忧伤的情调打动人心,冷与暖的交糅就像阴森中的华丽,温暖中的残酷,黑暗中的温馨,为影迷打造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独特世界,也使影片被深深烙上了“蒂姆·伯顿”的印记。
蒂姆·伯顿在采访中也自认是个怪兽片超级粉丝:“我很迷环球的怪兽片和日本的科幻片,像本多猪四郎拍的电影,还有意大利人马里奥贝瓦。”他曾多次表示觉得怪物们比起其他人类角色更有真性情。他还说:“我喜欢经典怪物,它们都有一张高辨识度的强悍的面孔。今天的怪物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他们身上有很多触角和翼翅,但他们却没有经典怪物们那样的力量。这不得不说是CGI过于笨拙,缺失了人的影响,是否可以创造一个有情感的角色是一个有意思的挑战。”
所以,人们看到的蒂姆·伯顿的电影永远独树一帜:风格怪异、剧情荒诞、画面冷艳、手法前卫,主色调往往是黑色或者高对比的冷色调。他热衷于营造如下水道、墓地、夜晚都市等恐怖阴森的场景,还会安插相貌诡异、外形奇特的主角,所以,他的电影也不免被人诟病太过压抑和消极。但细心的观众则会发现,童心未泯的伯顿从来不忘给这些主角安放一颗与外貌迥然相异的孩童之心,正如“黑夜中才知明灯的可贵”,这种煞费苦心的安排很容易形成出人意料的性格反差,营造悬念丛生的故事背景,并造成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