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三:“中国责任论”
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但国际上“中国责任论”呼声也日显高涨。实际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方方(摩根大通):无论从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确实在日益提高,这是值得我们庆贺的事情,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要养活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能够把这四分之一以上人口的事情办好了,确实是对人类地球村的最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我觉得中国目前仍然应该关注自己的发展,这是第一句话。
第二句话,经济的全球化,以及资讯、交通、网络的发展,使全球经济连成一体,所以中国要想办好自己的事情,不能够只是眼睛对内,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中国的事情已经和全球的事情分不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资源进口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策。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应该在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兼顾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事情,应该把中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提升适当地运用起来,使得我们无论在国际经济、国际金融,还是国际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力都能够有效地发挥出来。利用好中国的软实力,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同时也为地球村的和谐发展,做出应做的贡献。这两方面是连在一起的。
刘二飞(美林):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解决好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仍然是中国的优先选择,同时也是对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现在,不少国家认为中国已不是发展中国家,理由就是GDP总量排在世界第二。中国援助巴基斯坦也被一些国家横加议论。还有一些邻国可能出于对中国发展的不安全感,觉得自己可能受到威胁,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举一动过于敏感。
因此,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位置,韬光养晦,沉着冷静,踏踏实实发展经济。不要听太多杂音,也不要过度强调话语权,应把重点放在保持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上。说到底,其他国家对我们说三道四,还是我们实力不够。所以从根本上说,我们还是要继续发展自己,增强实力。
汪涛(瑞银):从人口和经济占比而言,中国是一个大国,这是事实。正因如此,中国应优先考虑本国发展问题;其次,随着近年地位上升,经济总量提高,中国对其他国家会产生影响,这也是客观事实,例如中国内需变化对一些产品国际价格的影响。因此,在国际舞台上中国要承担责任也是无法回避的;同时应该看到,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中国也应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从历史和现实看,尽管世界各国经济力量都在增长,但此消彼长是必然的规律。不仅是中国,新兴经济体整体实力都在上升,这必然对旧有格局产生冲击,这需要国际间的磨合和协商。
乔红(高盛):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贡献近年明显提升。根据高盛收集整理的数据,过去5年中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速都超过10%。
在本轮危机中和后危机时代,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现在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很大变化,除了以往的原材料和初级制成品,还有包括机械和电子产品在内的大量资本品以及消费品。
欧盟二季度的经济增长情况较好,其中一个重要动力来自出口拉动,来自中国的需求是一个重要因素。欧盟第一大经济体德国二季度经济环比折年率的增速超过9%,甚至强于中国,中国对其出口的拉动功不可没,中国可能很快超过法国成为德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这些趋势说明,中国过去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输出产品为主,现在则逐渐加大“吸”力,对外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对总体需求不振的世界经济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
当然,考虑到人均GDP、资源禀赋、人口结构、增长基础、发展布局、社会成熟度、保障体系、创新能力和贸易结构等各类指标,现在谈论对中国“发展中国家”的性质进行重新定义还远未到时候。这一点在业界也没有疑义。
鉴于中国经济规模和影响的明显提升,承担责任和义务是不可回避的。但中国不应接受外部强加的责任,不应为“不是自己的过错”负责,不能牺牲放弃自己的重大利益。现阶段中国仍然处在“战略发展期”,依然需要韬光养晦。
常健(巴克莱):中国正在学习如何与伙伴共处,强调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中国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有选择性,应该与自身能力和发展阶段相匹配。中国政府也在逐渐改变和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从5年前对发展避而不谈,到现在越来越驾轻就熟,角色转变正在发生。
中国需要承认并学会面对经济发展,也要学会正面认识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增加,因为这客观上也是中国影响力增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