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四:价值观与软实力
一个国家在发展历程中仅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并非最优选择,中国该如何提高国民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国民的价值观,打造国家软实力。
方方(摩根大通):我从两个角度来谈。第一,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第二句话是恩格斯说的,他说没有哲学的民族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也就是说,如果你纯粹只有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这样的经济发展不会长远,你在国际上也不会受到尊重,这反过来也会拖累你的经济发展。
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可做的事情仍很多。比如说,我们要建立起自己的国际观,要把自己放在全球社会里面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认识到,我们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当我们出国旅行,当我们在全球进行文化交流、外交交流的时候,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代表。这样一种意识,这样一种体系的建立,现在是不够的。
另外,中国声音对全球传媒的影响也还不够。现在全球传媒如果想得到中国信息,他们会找到中国媒体,但是如果他们想去看对希腊问题的评论,或者对意大利建筑的评论,它可能不会想到中国媒体。而恰恰在这些方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渠道,会对国际社会的思想,特别是会对下一代人的思想、理念、观念起到影响。
这些方面是我们可以做更多工作的地方。有一天,中国能给全世界提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然后用各种可以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全球思想文化体系里面去,润物细无声,慢慢影响全球对中国的看法,对中国的认识,这才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最终目标。
刘二飞(美林):我想着重提出的一点是:首先要硬实力,然后才有能力实现这些修饰语: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复杂的地方在于,实现这些修饰语都是有成本的。一方面,经济必须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又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绿色发展,软实力提升,这些目标加在一起就比较沉重,给中国提出了很难的课题。
实际上,一个阶段内很难实现太多的目标。经济发展的火车就那么快,一会加上这个负担,一会再加上一个负担,对速度就会有影响。那么,怎样才能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那就要求我们继续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汪涛(瑞银):不论个人还是国家,不追求物质利益不现实,但仅追求物质利益又不完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过强调解放生产力,解决了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的重大转变。进入当下,中国的各级管理者在注重GDP数据的同时,如果更多地将就业、治安、民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管理评价体系,可能更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
中国发展的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都很快,同时中国的大城市、东部地区和内陆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很大差别。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关键不是硬件,而是普通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是如何生活的,他们获得了怎样的福利和服务,获得怎样的社会机会。这一点中国与西欧北欧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乔红(高盛):现在国家间的竞争,比规模,更比增速。这一点上中国是很突出的。从我的工作经验来说,5年前研究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前提。发达国家中像日本,我个人感觉对于老年人更适合,日本多年基本没有增长,十年前看到的一个店,到今天还是那个样子,没有变化,缺乏刺激。而在中国,似乎更适合年轻人,新事物层出不穷,充满活力。随着中国的进步发展,会吸引到越来越多的人才,会越来越好。
常健(巴克莱):世界还不了解中国,中国要有一个大国的心态,需要有耐心给他们时间来了解,创造机会让他们了解,奥运会、世博会都是很好的机会和平台。近年来,中国也做了一些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传统节日。一个大国不仅要有快速增长的经济和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更需要考虑向世界提供一种文化和制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