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热点资讯
推倒美术馆的无形“围墙”
作者:李培 来源:南方日报 2011-02-22 13:21:0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美术展览

 

   继2008年国内博物馆迎来免费开放的大潮之后,上周,美术馆、图书馆免费的大门也被开启。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公共文化领域再度向13亿中国人开启一扇大门,中国迈向文化艺术遗产的全民共享时代。

  按文化部、财政部的意见和部署,2011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而到明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

  由于图书馆、文化馆在广东省内已全部实现免费开放,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就成为众矢之的。广州美院教授李公明自2004年起,就致力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开放。他认为,如果美术馆是全民公有的精神文化盛宴,免费开放则只是公平共享这场盛宴的一小步。而“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美术馆的“围墙”不只在于门票,它只是一个前奏,拉开了文化艺术资源的公平共享的序幕:免费时代,普通民众是否有更多机会接近美术馆的藏品、国宝级文物?美术馆能否在免费时代主动营销,而不再是被动展览的冷衙门?

  原中国美术馆馆长冯远说,要把中国美术馆这座绘画艺术的最高殿堂,打造成没有“围墙”的美术馆。这是几代中国美术馆人的梦想,也是许多人对中国的美术馆的期许。基于这些梦想和期待,南方日报记者还特意在广州采访了本土三个标志性的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广州艺博院和岭南画派纪念馆。

  “围墙”之一:

  观众量井喷扰乱欣赏环境?

  春节期间,中国美术馆50年捐赠作品大展免费开放7天,这是未来全面免费开放的一次试水,结果迎来了观众量的“井喷”。

  在这场“预演”中,中国美术馆每天网上发放参观票1000张,现场再发放4000张,但还是没能满足现实需求,没领到票的人在门口越聚越多,现场不得不动用武警维持秩序。有观众埋怨说:“好作品需要安静地欣赏,但馆内人多,又热,气味也不佳。”

  从媒体上听闻免费开放信息后,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告诉记者,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在圈内已吵了很多年。“反对方主要认为,门票体现的是美术馆的尊严,用于保障馆内清雅的欣赏环境。”

  今年初,杭州图书馆长褚树青在网上出了名,因为杭州图书馆免费开放进了乞丐和拾荒者,有读者投诉到了馆长办公室,馆长褚树青回复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他的言行在微博上转载,迅速引发大量网友跟帖,被感动的网民把杭州图书馆称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

  在广州,广州艺术博物院自2009年9月起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以前的门票价格有点不菲,20元,而这一象征“高雅”的高门票门槛在免费大潮中被打破。院长陈伟安告诉记者,广州曾从2005年起就开始尝试每个月有一天免费开放日,结果观众量暴增,不少观众大声喧哗,厕所里的卫生纸被整卷拿走,洗手液被整罐挤走……免费开放一度不被看好。

  但1年多以前,广州艺博院率先响应政府对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政策,敞开零门槛参观大门,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景象:附近阿婆早晨买完菜提着菜篮进来,在大堂里摘菜,还有的甚至在金鱼池里洗菜,而后离开美术馆,留下一片狼藉……

  “为应对免费开放,我们增加了差不多50%的安保及馆员。”陈伟安告诉记者,艺博院免费开放后全年游客量翻了差不多三番,“观众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在馆员不厌其烦的监督提醒、循循善诱的引导下,目前已很少出现”。亚运期间,广州艺博院也遇到游客量激增,结果大批亚运志愿者在现场起了作用,维持了馆内的良好秩序。

  “我们不能把经济不富裕却热爱美术的人挡在门外,剥夺他们欣赏优秀作品、接受艺术熏陶的权利。”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冯远说。广州美院教授李公明早在2004年起,就通过媒体等渠道呼吁美术馆免费开放,在他看来,国有美术馆本质上是全民的公共资源,这就是说,用纳税人的钱建成的美术馆免费开放,平等地被纳税人享用,这是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更代表了向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迈进。他说:“这不该被看成是一种恩赐。”

  “围墙”之二:

  珍贵艺术品很难被公平分享?

  门票免费只是前奏,美术馆多年来聚敛收藏的艺术品资源,如何能更“公平”地向公众敞开大门?又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号。

  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永告诉记者,自己参观大英博物馆时发现,11世纪的藏品,任何一个观众都可以提前预约去看、动手,在旁边工作人员的监督指导下用手去摸。相比之下,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更强调文物保护,几乎退化到一种仓库的功能。

  “我们对美术馆藏品过度重收藏、保护,轻展览、研究。”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李劲堃说,欧洲许多顶级美术馆里,梵高、伦勃朗这样的大师画作都不设镜框,原作展出,让观众们可以领略真迹的风采。“观众之所以不会去触碰和破坏画作,原因是他们早就与这些美术馆达成了一种默契。”

  而在国内,别说一般观众,就连专业研究者,也似乎很难能近距离接触、欣赏、研究美术馆收藏的重量级藏品。“国家有相关规定,对于特别珍贵的藏品如一级文物,多长时间能展出一次,是有严格要求的。”艺博院院长陈伟安告诉记者,基于这些严格要求,一般公众私自申请,希望亲密接触美术馆里的珍贵藏品,确实有点难。

  “2007年,为庆祝香港特区政府成立10周年,故宫才同意把《清明上河图》借到香港展出。当时有一种说法,按国家相关规定,60年后这件‘国宝’才能离开故宫。”陈伟安说,藏身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的珍贵艺术品,许多是宋明清时大家留下的绘画书法,已经非常脆弱,每动一次,都可能对这些文物造成损伤。

  “我问外国专家,普通民众通过申请近距离欣赏珍贵藏品,万一被弄坏了怎么办?”韩永说,外国专家告诉他,坏了可以修,西方博物馆、美术馆对文物藏品、艺术品有这样一个理念:让观众尽量去了解和分享。英国博物馆管理委员会对博物馆有一条定义,第一句话就是“满足人们的需求”。

  陈伟安告诉记者,公立美术馆的收藏大多不可复制,基于特定年代,非常丰厚。以广州艺博院为例,前身是始建于1957年的广州美术馆,藏品形成两大特色:一是宋元明清的古代藏品有1万多件,许多非常珍贵;二是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1万多件广东现当代绘画。在解放初期,由于时任广州市长朱光的重视,艺博院得以收藏了当年许多在世大画家如傅抱石、关山月、李可染的作品。“当时每年拨款3000-5000元的收藏经费给艺博院,而当年一幅齐白石的作品不过三五块钱。”陈伟安回忆说,还有一次朱光带着馆里的工作人员到江浙一带去搜集文物,花了2万多块钱,买回了7000多件艺术品,一下子就形成了广州艺博院的厚实家底。

  “免费开放后,对美术馆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展览水平吸引观众,使他们不至于被别的美术馆抢走。”陈伟安说,去年广州亚运会期间,艺博院拿出了北宋名家文同的《墨竹图》,这件国宝级文物终于能在库房内“沉睡”多年后重见天日。文同是苏东坡的表兄,以画墨竹著称,当年苏东坡“胸有成竹”的成语就是形容文同画竹。而他的传世作品非常少,文献记载仅有三件,分别存于台北故宫、国家博物馆和广州艺博院,但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大多广州市民并不知晓。

  陈伟安说,艺博院目前的情况是每年会收到观众、研究者申请信数百封,他们要求能近距离研究画作,但能满足的还只是少数。“一是出于展品安全考虑和国家规定限制;一是这么多申请让馆方实在应接不暇,只能批准那些真正有研究需求的学者的要求。”

  西方美术馆却早已先行一步。1795年,大英博物馆的“规程条例”中就曾写道:“凡好学与好奇者,倘要一睹本馆之藏品,必先呈一书面申请,注明自己的职业、姓名和住址,方可在此后某日要求门票,以便能在次日得以参观。”

  “围墙”之三:

  美术馆不能像个冷衙门

  “美术馆不能像个衙门,我只管办展览,看不看由你,而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冯远说。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流传一种说法“有钱就能办画展”,这意味着一些美术馆为了维持经营利润,水准正不断下降。免费也埋下隐忧,缺少门票补贴的美术馆,会不会降低身段、急功近利靠办一些低水平展览赚钱?

  冯远认为,美术馆应该形成一个机制,聘请馆内外专家组成艺术委员会以及藏品评鉴、策展和展览资格审核小组,严把展览质量关。过去美术馆是“等人上门”,现在要实行策展布展、广告宣传、学术研究一条龙服务。必须主动策划高质量的展览,才有可能引进知名艺术家的精品展。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有一个观点,美术馆要善于营销。与大多数政府“包养”的公立美术馆不同,今日美术馆是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

  张子康认为,美术馆的营销与一般企业营销有着很大的不同。举办让观众觉得有意思的展览,留下良好的参观体验,建立可信高尚的公众形象,让大家周而复始的再回到美术馆参观,这些营销都是以让观众感受到美术馆整体的文化艺术氛围为切入点,以所得利润投入美术馆学术建设为着眼点的。“在当代社会,美术馆为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必须开始思考如何建立完善的营销机制。”

  在港台地区,美术馆主动营销、吸引观众已经是常态。在香港,美术馆的展览广告铺入了地铁站;在台湾,民间企业成立基金会,开始扶持艺术,一些展览拥有企业冠名赞助,但美术馆严格对展览内容和展品把关。台湾企业界还以多种力量介入美术馆,比如当年高雄美术馆收藏布尔岱勒的名作《大战士》,就集合了企业界和民间的财力。

  在西方,美术馆的公共性体现更为直接,公众甚至可以参与讨论美术馆的事物。曾经在美国,由于美术馆用纳税人的钱收藏了一件当代艺术品,引发了当地市民的不满,他们以纳税人的身份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调查。

  韩永说,在国外,美术馆更多地处在一种公众日常监督的视线范围内,从建设、管理到使用等各方面,都在社会公众高度参与下进行和完成。“美术馆的公共性也正体现于此,一方面,它充当了全体社会公民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它也能最大化地吸纳社会上各力量的支持(如赞助、基金会、志愿者服务等),使展览的档次和质量不断升华。”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