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综合评论
私人博物馆:艺术殿堂还是投资幌子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2008-06-16 09:18:07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两个月前,电影导演克劳德·贝里(ClaudeBerri)在巴黎马亥区(Paris'sMaraisdistrict)的中心地带开辟了一个“克劳德·贝里的空间”(EspaceClaudeBerri)以展示他日渐丰厚的当代艺术品收藏。本月,波兰广告界大鳄克里斯丁·波罗斯(ChristianBoros)也在柏林的一个军械库旧址上设立起了自己的艺术品陈列馆。今年下半年,工业大亨尤多·霍斯特(UdoBrand-horst)又将借助一部分公募资金在慕尼黑成立他自己的博物馆。

开设私人博物馆——如今在西方收藏圈里渐成风气。这些“博物馆长”甚至成为了今年巴塞尔艺博会上的生力军。他们不单为了自己购买艺术品,还有一个博物馆需要充实,于是出手越发踊跃。这样一来受益的是市场,烦恼的却是画廊和艺术家。

过去,开办私人博物馆的收藏家是稀有品种。画廊以卖画给他们为荣,画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迅速登堂入室、供大众欣赏,而非蜗居在大博物馆的地下室或收藏家的床头。因此,这些藏家买画总是可以享受各种优惠和特权。这似乎已经成了艺术圈约定俗成的惯例。

然而今天,这一群体的迅速扩张,使得画商们不得不开始谨慎起来。策展人托德·莱文(ToddLevin)说:“现在大家都说自己在办一个博物馆或者艺术基金,这样的人太多了,也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有多少人会真正把低价买来的艺术品挂入自己的博物馆,还是个未知数。

迈阿密房地产商马丁·马古列斯(MartinMargulies)可能是这个群体当中较受尊敬的收藏家之一。今年巴塞尔艺博会开幕第一天,他就迅速订下了三件弗朗兹·韦斯特(FranzWest)的雕塑作品,一幅毕加索创作于1962年的油画,以及一幅贾斯汀·克兰德(JustineKurlandde)的摄影作品。

马丁早在1999年,就在迈阿密开设了私人博物馆,如今已积累了4500件藏品。照他的话说,他宁愿自己开博物馆,也不愿把作品捐给公立博物馆。“否则,头15年,它们一定是在地窖里渡过的。”

然而,为艺术品开办博物馆和利用博物馆来买卖艺术品,这两者的界限是很难划分的。

莱曼·莫品(LehmannMaupin)画廊的老板大卫·莫品(DavidMaupin)透露,他们给大藏家的折扣最高只有15%,而卖给博物馆的话,这一折扣就会高达20%。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撼动的规矩,“更大程度上,这是给予拥有博物馆的那些收藏家的尊重,无关功利。”

然而有些精明的藏家,就很懂得利用这些“尊重”。英国著名收藏家萨奇(CharlesSaatchi)就是这类藏家中的典型——他常常以自己美术馆的名义购入艺术品,但没过多久,就转手把它们卖到了市场上。

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例子,就是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出的110件中国当代艺术品。委托方仕丹莱基金(estellacollection)成立之初曾对艺术家宣称它将永久收藏这些作品,并且最终会将它们捐赠给大型博物馆。这个幌子为基金争取到了200多幅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当然还得到了不少折扣。没想到,才过去三年多,仕丹莱基金就卖掉了所有藏品。香港拍出的这一部分作品,获得了5170万美元的成交额,而剩余部分则将在今年9月的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

画廊和艺术家们大呼上当的同时,想必也对私人博物馆提高了警惕,以免自己的“尊重”再次沦为别人的“投资机器”。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