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勃兴,正使中国人比人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快的速度大步跨入消费社会。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社会货币拥有量已近于15,000亿元人民币。这个天文数字的货币量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消费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毋庸讳言,站在这个消费浪潮尖上的是一些率先富起来的“大腕”,尽管在12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具有这种消费能力的人所占的比例相当之小。但是,恰恰是这部分人,在社会消费的时尚竞赛中具有“领导时代新潮流”的巨大示范作用。紧跟着“大腕”们,一个较为广大的具有相当支付能力的消费阶层也在迅速崛起……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不再是人们苦心追求的目标。拥有一辆汽车或一所别墅,已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变成了一部分人可以期待的事实。
那么,拥有汽车或别墅之后呢?又应该如何从质量上来提高消费的水平?完全可以预期,艺术市场将别无选择地成为大众消费者投资的新热点。
试来分析大众消费的心理,大略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享受,以对抗几十年来“艰苦奋斗”的传统生活定势;二是保值或增值,以对抗人民币贬值的通货膨胀趋势;三是竞赛攀比,不仅公是经济实力的竞赛,同时也是文化层次的竞赛。
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有哪一种消费目标或投资对象能够同时满足大众消费的这种心理的呢?
别墅或汽车可以满足物质享受的心理,却无法满足精神享受的心理;可以满足保值或增值的心理,却不是普通的市民有实力可以问津的;可以满足经济实力竞赛的心理,却无法满足文化层次竞赛的心理。
股票或证券可以满足保值或增值的心理,却需要承受令人心惊胆战的风险;至于享受和竞赛,几乎与绝大多数投资者是无缘的,少数投资者妄想借此满足享受和竞赛的心理,也必须付出沉重的心理代价。
此外如黄金、房地产、娱乐等等,对于大众消费心理的满足,更是十分有限的。
真正的无价之宝,作为大众消费的最高终极目标只有艺术品——当然,它们必须是大名家的至精品,而不是一般的所谓“行货”。也正因为此,所以,艺术品的投资也许并不需要房产、股票投资那样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沉重的心理压力作支持,却需要却远比房产、股票投资更敏锐潇洒的“慧眼”作后盾。
一般说来,物质的享受总是纯粹“消费”性的,甚至有些精神的享受如卡拉OK、演剧等,也是纯粹“消费”性的。也就是说,这类消费活动的投入基本上得不到回报的,或回报率是很低的。
除房产、汽车等特殊的物质商品,由于市场经济的特殊运作,今年以20万元买进,明年也许可以40万元抛出,大多数物质商品如电视机、电冰箱、服装等等,我们对它们的享用过程实质上也是对它们的损耗过程。然而,艺术品,主要是美术品的投资就不是这样,它们不仅经得起永久性的观赏享受,并不因为我们对它的消费而损耗,而且,由于艺术创作的唯一性不同于一般商品生产的批量性、其保值和升值率之高也是一般消费投资所望尘莫及的。例如当代一些著名画家的作品,“文革”刚结束时每平方尺的价码是10到15元,80年代初上升到100元,80年代中期上升到1000元,80年代末期又上升到万元上下……在国际上,从80年代开始,艺术品投资成为继房产、股票、证券、黄金之后又一大众消费热点,原因之一,正在于它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保值到升值作用。从国内的形势看,这方面的起步虽然落后了近10年,但由于市场物价的波动,从而使得艺术品投资作为大众消费的新标具有远比国际上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众所周知,消费热的迭起是与消费者的竞赛心理密切相关的,尤其是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在竞赛、攀比心理的支配下,“大腕”们的示范作用一马当先领导了市场消费的热点,“小款”们的急起直追无非是不甘示弱地向领袖人物看齐,最可怜的当然是工薪阶层的消费者,宁可“活受罪”,也不能不“死要面子”。
消费热中的这种竞赛心理并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提倡。但竞赛心理作为一种“有出息”、“有志气”的表现,也是人之常情。因此,重要的不是谴责、抑制它,而是如何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艺术投资,正是保证这种心理获得健康发展的消费方向,它可使消费者超脱世俗进入高雅。尤其是,当今的大多数“大腕”之所以能发家致富,主要并不是凭借自己的文化实力,而是钻了双轨制的一些空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化,他们急需改变自身的素质和形象,才能真正与现代化接轨。将物质财富的挥霍转向精神文明的投资,正是实现这一接轨的关键性环节;对于文化艺术争先恐后的投资竞赛,也正是他们所能获得的一种最体面的“面子”。
在历史上,居于“四民”之末的巨贾如此,今天的“大腕”必然也会如此;在世界上,富可敌国的豪商如此,中国的“大腕”必然也会如此。人们每每慨叹,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腾飞,却造成了文化艺术的蒙尘。其实,从长远的观点看,只要经济真正腾飞,文化艺术的腾飞也是指日可待的。
毋庸讳言,中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哺乳期”,欲使其完善化、规范化,需一两代人的努力;艺术市场的兴起落后于一般市场,欲使其完善化、规范化,更需两三代人的努力。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不完善、不规范必然伴有较大的风险。这当然是不错的。但我们也应同时看到,最危险的地方恰恰也是最安全、最能创造效益的地方。事实证明,领先一步大胆跨入市场经济的人业已从风险中获得了最大的实惠,后继者无论如何急起直追,总不免“生意越来越难做”之慨。同理,抓住机遇,领先一步大胆跨入艺术市场的人,也必将从风险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的利益。
那么,对于大众消费来说,艺术投资的对象究意应该瞄准什么呢?我以为,以书画,尤其是当代名家书画最为合适。
艺术投资的对象,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包括书画、瓷器、铜器、古钱、宣炉、铜镜、玉器、古砚、古墨、碑帖、雕塑、印章、丝绣、漆器、景泰蓝、宜兴壶、珐琅、料器、牙角器、竹木刻等等,不一而足。之所以选择书画作为大众消费的主要投资对象,原因有三:
一、书画艺术多出于文化知识阶层的创作,作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比之其他艺术可以提供消费者最大限度的精神享受,所以,历史上,包括当代海外华裔阶层的典藏家,均将书画作为收藏的大宗和投资的热点。
二、也正因为此,再加上书画卷轴比之其他艺术品更容易保存观察,不致损毁,所以,又具有最为可观的保值和增值价值。
三、由于书画,尤其是名家书画在中国艺术中具有最高的文化品位,同时又比其他任何艺术来得“显眼”美观,所以,能以最大的宣传效果满足投资者的消费竞赛心理。
至于在书画艺术中之所以选择当代名家书画而不是古代书画,除文物政策的限制外,原因也有三:
一、古代书画的价位大多较高,不是一般的消费者有力量过问的,而当代名家书画的价位则相应要低得多。
二、古代书画的价位经过千百年的市场运作,基本上已经达到稳定,增值的幅度不可能太大,而当代名家书画的价位则尚处于浮动之中,可望有较大的升幅。
三、古代书画的鉴定,并非一般人所能胜任,一般投资者常免不了“吃药”上当,而当代名家书画的鉴定则相对要方便一些,从而可以减少投资者“吃药”上当的可能性。
从满足享受心理,保值或增值心理和竞赛心理而言,投资当代名家书画与古代书画的意义是同等的,但考虑到如上原因,如果不是出于有计划的“储存”性收藏,对于大众消费来说,当然以投资当代名家书画更为适宜。
当然,对于所谓“名家”也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否则的话,即使买进了真迹,还是免不了受骗上当。当代的书画界,“名家”、“大师”满天飞。从历史的眼光看,其中确实是有真正能够当得起这种称号的,但为数并不多;而大多数的所谓“名家”、“大师”,不过是自欺欺人,为识者所不取。他们中,有的通过新闻媒体的“关系”自吹自擂,有的通过画廊的高额标价欺世盗名,有的通过海外渠道的哄炒蒙人耳目……再加上目前艺术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不规范,遂使他们乘虚而入,投资者要想不上当受骗,就不能不认真听取多方面的学术性意见。
大众消费刚刚起步,甜酸苦辣尽有,但消费者从中尝到的,更多的毕竟还是甜头;艺术市场的开拓刚刚启动,必然也是甜酸苦辣尽有,但消费者从中所能尝到的,更多的肯定也是甜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大众消费转向了艺术市场,中国的市场经济才真正可以说是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中国的消费大众也才真正可以说是成了现代化的民众。这种对于现代化的自觉,远不是依靠占有现代化的物质生活资料所能予以表征的。马克思说得好:“人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的。”——这个“世界”包括了人本身。
人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但受物质躯体的限制,人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因而,人也总是不完美的。要使无限的欲望获得安顿,唯有把它落实到艺术的消费上。物质消费滋养我们的肌体——不管它怎样美,实质不过是一副“臭皮囊”;艺术消费则提升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使它从不完美到完美、完美更完美。宋代郭熙曾论山水画欣赏的意义和功能,认为可以使人摆脱“尘器缰锁”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回归自然、拥抱自然,拾回有知、有觉、有感、有悟、有序、有情的自然空间美感,养成高度慈悲而至爱的心怀,开启高度柔软而理性的智慧,知进退,识天理,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届时,人的生活境界便与无穷时空的生化天机相脉拍,回头去看那永远无法满足的无限物质消费欲望,显得何等地有限、渺小,何等地愚蠢而不完美——觉醒到这一点,我们的欲望依然还是无限的,然而我们却满足了,我们才真正可以宣称自己已经成就了完美的人格。
总之,艺术生活属于社会生活的最高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的、心理的需要,它虽然没有物质生活的需要那样直接而迫切,却比之更加深刻而重要。借助于专门的活动包括艺术品的投资来满足这一需要,就使这种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分工中同最有益身心健康的和最必要的行动一起处于同一行列。如果社会组织或个人拒绝促进这种活动或者拒绝接受这种活动使之成为“文化人格”所享用的成果,那么它就严重地忽视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艺术,毋宁说是使我们为未来而采取的行为加以组织,是人生的方向,是也许永远不能实现的要求,但这种要求会迫使我们超越我们当前的生活去追求生活之外的境界,其荣茂在四时之外,意象在六合之表,非大地欢乐场中所能得而拟议。
综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