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廼松
“金戈铁马”、“问鼎中原”等典故演绎了历史,也记载了历史。提起青铜文化,不由令人想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一片纷乱;诸子百家,争相鸣放。然而这些记载两千年前文化历史的青铜器,如何鉴定其真伪?以国人的智慧,当然不难,于是乎,便有一段关于青铜器鉴定的顺口溜“先看形,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铜质是关卡。”
谈及青铜器鉴定,必然会联想到杜迺松先生,这个被海内外誉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的著名学者。日前,敝人荣幸至极,得以采访杜先生。穿过故宫博物院那两排略微显旧的红墙,我们来到了一处小院落,这个曾经被作为祭祀用的城隍庙,如今便是杜先生的研究室所在地。
燕园竞风流
树木耸峙,芳草如茵,景色宜人。巍然肃穆的教学楼、图书馆、大礼堂,与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交相辉映,这就是北大校园——燕园。20世纪50年代,一个青年在燕园来回徘徊,他心里忐忑不安,最后他咬了咬牙,毅然朝教师宿舍楼走去,他来到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的家,轻轻的叩响门,翦伯赞先生开门让他进去,当他得知这个青年人是北大历史系的新生时,且专程来向他请教学习方法时,翦老亲切的说:“现在系里设置的每一门课都是重要的,都要认真打好基础。”先生的教导使得这个年轻学子倍受鼓舞,而这个冒然登门的青年学子正是杜迺松。杜迺松出自书香门第,父母老一代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家庭的熏陶和教养颇好,他的兄弟姐妹也先后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工业学院(今理工大学)等学校学习,他们相互学习和影响,这对杜迺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有一定帮助。
进入历史系后,第二年开始分专业,考古专业是最枯燥也是最冷门的专业,一般同学认为考古就是看一些陶陶罐罐、破铜烂铁,但杜迺松主动选择这一专业。多年后,杜迺松回忆起自己选择考古专业,他如是说,考古是神秘的、诡趣的,具有一定的探险性,所以内心是愉悦的。考古要有很广博的知识基础,古今中外的历史要学习,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考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考古的文献、文字等等还有自然科学都要学,因此它包罗万象,有趣极了。
寒暑假期间,燕园比以往寂静得多,大部分外地同学都回家了。但杜迺松一如既往到图书馆看书,他看名著、查考古学的有关目录、各个时期的考古知识等等,杜迺松的勤奋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平时他骑着自行车来回穿梭于燕园中,教室、图书馆、食堂和宿舍,当时自行车可谓是奢侈品,这辆自行车带给他许多便利,在燕园内,骑自行车可以节省很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