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她是武丁的一个配偶。
杜迺松:就是他的妻子。
1976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安阳殷墟小屯发现了妇好墓,出土有两百多件青铜器,其中两件大方鼎和兕觥等器物都有司母辛三字铭文。司母辛三字引起了杜迺松的注意。
杜迺松:因为它上面有司母戊三个字,还有发现的妇好墓司母辛三个字,因为搞文物考古这个情况都是这样,每一个时代必然有每一个时代的风格,有它的特征。司母辛三字的书法,属于甲骨第一时期武丁时期,字体与司母辛铭文书法风格雷同。
杜迺松:因为司母戊大鼎和上面司母戊三个字还有它的铸造纹饰等等,综合考察,两个相应的进行对比,因为司母辛大鼎的时代可以确认,它就是属于武丁到祖庚、祖甲时期,那就是属于殷墟前期的。从司母戊鼎的铭文内容、字体、造型、花纹和铸造等考察,也应属于殷墟第二期武丁、祖庚、祖甲时期,母戊是武丁配偶,作器者应是祖庚或祖甲为其母而作。司母戊鼎应是殷墟前期作品。
穿过那排历经几百年风雨的红墙,敝人心想,这个醉心学问的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研究青铜器、古文字,他把从事的专业视作生命。总是忘不了杜先生那忧郁的眼神和那低沉的言语:“我不是个好家长”,不由肃然起敬:这个安贫乐道的权威专家不愧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如今,他已培养了大量的学生,正是桃李满天下。
杜廼松学术简历
杜廼松,男,1937年生,北京市人。著名学者,青铜器与金文鉴定大家。1962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供职于故宫博物院至今。主要从事古代青铜器、古文字和商周秦汉考古的学术理论研究与文物鉴定等工作。
研究内容涉及到史论结合,古文字考释,器物考证,考古类型学,青铜器的分区分期与断代,文物保护,科技考古,文物美学,青铜器与文物鉴定等多维层面。论著建立了青铜器与金文完整的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金文考释与研究等多方面的科研成果。把青铜器和铭文的整体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发展阶段。参加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并负责青铜器与金文的鉴定,由于认真工作,准确无误的进行鉴定,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在工作中培养各地人才。
几十年出版了20余种书(包括独著、合著与主编),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和诗词文章 200余篇。下面列举一些专著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