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的著名学者
光阴冉冉,杜迺松完成学业,告别燕园,他被国家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杜迺松提着简单的行李来到故宫博物院门口,他看着高大的红墙,心里异常激动。虽然他从小生活在北京,也来过故宫参观,但是自己现在要到红墙里工作,要与这些宝贝文物朝夕相处,对于文物他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不能忘记大学期间赴田野考古时,幸运地发现西周墓的那种成就感,以及坚定他对文博、考古的专业兴趣。
起初,领导先让杜迺松熟悉各方面的环境,毕竟故宫里有一百余万件珍贵文物,对于一个搞文博的人而言,宽阔的知识面是必须的,再者故宫的特殊性,必然要求杜迺松学会适应。过一段时间后,著名学者唐兰先生找到杜迺松说:“经领导研究决定,让你搞青铜器和古文字研究。”杜迺松听完之后,很是高兴,因为他在大学期间,他就对青铜器感兴趣的。“年轻人要一步步向前走,不能急。”唐兰先生又语重心长的说道。于是,杜迺松专业方向定了位,从此,青铜器与古文字研究与他的命运紧紧融合在一起,直至他成为研究青铜器和铭文的著名学者。
中午时分,烈日炎炎,故宫“珍宝馆”外的一个长廊,这里几乎是游客们到达的死角,鲜有人打扰,故颇为安静。杜迺松拿着书本坐在长廊边,专心致志的读书,尤其是古代文献,《诗经》、《左传》、诸子百家等、同时又系统的读了《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等。利用午休期间在此看书,已经是他长年累月形成的习惯。原来,杜迺松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他渐渐感觉需要不断的补充知识,因此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读书。他读书有个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他会把重点的地方划出来,有些重要的语句还手抄下来,乃至是文字起源的发展和考证,他都会用工具书查出这些晦涩的铭文,然后逐一的看下去。虽然年轻时杜迺松夫妻不在一地工作,这给他更多可利用的时间。当时他爱人在外地工作,杜迺松每天吃完饭回去就看书。每每回忆起这段生活经历时,他总是感叹的说:“回到家里我做一些家务活,在间歇的时候我把这些边角的时间用来看书,看一段是一段,总的来讲做了大量的实践的同时,也看了大量的书。”对于书他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杜迺松总是如此感叹时间的不够:“如果人生有分身术的话,很多过去看过的书,我还想再看看。”
凌晨1、2点,夜深人静,杜迺松常常埋头著述,为了完成某篇文论,他坚持连续长时间写作,虽然是很辛苦,但是当他看到论文出炉时,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满足,而这个时候,他才发现绷紧的身心因松懈而变得极端的不舒服。安贫守道,这是学者共同的特征。杜迺松由于勤奋使得他著作等身,几十年他出版了20余种书(包括独著、合著与主编),海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和诗词文章 200余篇。《青铜器简说》、《步入青铜器艺术宫殿》、《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中国文物定级图典》、(1-4卷)(合著)、《青铜器小辞典》、《青铜器鉴定》、《青铜器发展史》、《中国收藏与鉴赏》(合著)等皆是青铜器研究创新的前沿学说,引起社会广泛重视。而这正是他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必然结果。
青铜器鉴定第一人
飞机在空中高速飞行,杜迺松坐在机舱里,心情异常激动,此行他受国家委派前往法国鉴定一批文物。原来,法国一个爱国华侨平生爱好收藏,他是徐悲鸿的故交,想把平生收藏的文物国宝捐献给国家,于是经过有关部门严格筛选,指定杜迺松代表国家去鉴定、接收各类文物。经过几天的紧张鉴定,杜迺松从中选择了100多件具有较高价值的藏品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