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杜迺松在鉴定界的杰作当属国宝“马踏飞燕”、“司母戊鼎”等的鉴定,可以说这些国宝奠定了他在青铜器鉴定的地位,他亦因此被誉为“中国青铜器鉴定第一人”。鉴于这两次鉴定的重要性,敝人决定采用问答式,还原杜迺松当时鉴定“司母戊鼎”的情形。
1939年3月,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偶然探寻到。这个意外的发现,拉开了司母戊鼎不同寻常的命运序幕。
杜迺松:农民在挖井的时候,往下挖的时候就发现一个硬东西,对硬东西大家有一些经验了,有感觉,最后就继续往下挖。
笔者:可能是个文物?
杜迺松:据传说是挖到十米深了以后,最后把它挖出来了,挖出来以后这个消息就走漏了,走漏以后日本人知道了。他们想把这个大鼎弄走,当时当地的农民还有当地其他的有关官员,赶快就把这个东西又埋起来了,但是日本人不干,最后据说当地官员为了保护大鼎,就用一件其他的器物给日本人了。
笔者:代替了。但那也是狸猫换太子。后来是什么时候又挖出来的?
杜迺松:抗战胜利以后又挖出来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的时候,将该鼎陈放在此。
笔者:各地征调文物了。
杜迺松:这个器物出土以后,不断有学者专家来进行研究,当然我也喜欢它,也很重视它,这些年我为了司母戊大方鼎的研究,也积累了不少材料,最后我也写出了一篇论文,发表在1980年的文史哲杂志上。
这篇论文当时震动了国内外的考古学界。当司母戊鼎以青铜器体积最大、重量第一而问世后,关于它的年代,也以考古界普遍的观点而界定在殷商后期。是什么让杜迺松得出新观点呢?他的论据来自于另一个墓葬的发现。
杜迺松:妇好墓。妇好是商朝的女将,别人跟外族打仗的时候,妇好一出战,每次战争她都能胜利,她是一员女将。所以一到需要的时候,武丁王就起用她,让她去征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