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排起长队,等待观看《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 本报记者 方 非摄
去年年初,全国600家博物馆免费开放。
文化殿堂集体撤掉收费门槛, 规模、力度, 世界少有。
一时间,辽宁, 参观人数激增12倍; 湖北, 免费开放当日参观者过万; 江西, 观众猛增九成……面对观众如潮, 有所准备的博物馆还是猝不及防。某省级博物馆特意拿出镇馆之宝以飨大众,未曾想馆内一下涌进上万人,中心展柜都被挤得移位,只得被迫暂时闭馆。在福建,因博物馆拥挤混乱使得部分文物损坏,损失达十多万元。
博物馆“爆棚”出现的种种“乱象”频频见诸报端,也引发一些人对“免费”的质疑。
在北京,33家免费开放博物馆相对平静地度过了免费开放最初的日子:未见“爆棚”,也不冷清,平稳而有序。有人将其归功于提前采取了免费不免票和网络、电话预约等方式,有效控制了客流,保证了博物馆安静的欣赏环境。
潮起潮落,留下了话题。
免费之举出台前的“试水者”
西子湖畔,建馆近80年的浙江省博物馆馆舍规模、水平领先同行。
为让更多观众能够走进博物馆,浙博历时六七年反复摸索建立了一套低价年卡门票制度。当看到观众人数与门票收益因低价门票的推出同步增长时,浙博又开始酝酿更大的惠民举措,并争取到省政府120万元的财政补贴。
在省级博物馆中,全面实行常年免费开放,浙博首开先例,时间是2004年元月1日。
尝试免费的省级博物馆还有湖北, 为2007年底,来年标志中国博物馆界重大变革的免费之举便全面推开。
与大张旗鼓不同,有些“试水者”比较谨慎。
北京地区博物馆近些年一直在探索、实验。一些市属博物馆从2004年起就陆续对持证老人和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但2006年,包括首都博物馆在内13家北京市属博物馆尝试每周三扩大免费范围,各接待200位免费观众,终因规模过小少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