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免”对谁都是挑战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尝试,在2008年以前仅限不多几个省市。但博物馆将大规模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决策,在业内已不是新闻。
2008年初,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并配套了12亿元专项资金,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博物馆事业最大的一次投入,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推动文化惠民政策的胆魄和决心。
这场世界上涉及范围最广的博物馆免费通知规定:中央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省级综合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各级宣传和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浙江、福建、湖北、江西、安徽、甘肃和新疆等7省(区)文化文物系统归口管理的省、市、县级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鼓励有条件的省(区、市)探索全面实行免费开放。
北京确定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共33家。除符合中央规定免费开放条件的12家外,又从市区两级博物馆中“破格”筛选出16家,并将5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列入免费开放范围。这33家占全市博物馆总数的23%。北京市政府为此提供财政支持一亿元。
市文物局的同志告诉记者,北京博物馆的家底儿还算厚实。
截至2008年,北京市拥有注册博物馆148座,开放博物馆总数达到137座,北京人均享有博物馆的指数已达到100000:1,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与博物馆数量相匹配,北京地区博物馆涵盖了历史、自然、军事、科技、天文、航天、文化、艺术、宗教、民俗、建筑、通讯、机车、铁路、名人纪念馆等数十个门类。
免费开放,北京具备一定基础和条件,但也有“先天”不足:
北京地区博物馆隶属关系复杂,百多家博物馆分别隶属于中央各部委,北京市区所属的约占一半,而这一半,古建筑又占了相当一部分,像智化寺、白塔寺这些规模较小的博物馆更是寄居古建之中,周边路窄人稠。滚滚而来的客流不仅容易造成交通拥堵,也不利于古建筑和文物藏品的保护,这是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对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博物馆有展示和传播的职责, 也肩负收藏与保护的使命。站在文物保护的角度, 持续过高的人流释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展厅的温湿度,容易使青铜器生锈,书画纸张变脆。所以2006年时, 限定每天只免费接待200名观众,就有这方面的顾虑。
除此,有的馆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积固定,设施滞后,要适应免费开放的需要,改造起来很难。相比之下,城外的博物馆大多是近些年来的新建筑,面积较大,设施完备, 但由于离城较远、交通不便或缺乏知名度,有的馆客流量不大。
免费后大量增加的参观者对博物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博物馆因免费开放所导致的收入减少,同样可能危及这项惠民善政的持之以恒。
很多问题在全国具有共性,免费开放对中国博物馆界就是一次“大考”。
公众是免费最大的受益者
2008年下半年,国家文物局一项调查显示,试点免费博物馆观众量已从免费开放之初的“爆棚”、“井喷”逐渐回落到平稳的常态。省级博物馆基本上保持3000人次至4000人次/天,地市级博物馆保持500人次至600人次/天,县级博物馆基本保持约200人次/天。
无论人增人减,免费开放对民众都是大好事,至少参观博物馆不再是奢侈的选择。而博物馆在没有了门票收益后,还必须根据观众的需求组织更丰富多彩的项目。在中国, 博物馆属于稀缺资源, 公立博物馆占80%,国家投入巨大。仅此一点, 就必须更好地为大众服务,追求受益面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