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诞生,各类古玩艺术品的鉴赏、拍卖、讲座、培训活动方兴未艾,展览会、交流会、研讨会相继举办。加之《艺术品投资》《天下收藏》《艺术玩家》等媒体栏目的推波助澜,使古玩收藏深入千家万户。上海正在成为长江三角洲古玩艺术品交流的中心。
回顾历史,上海曾在全国古玩收藏品交流中占有“半壁江山”,要重振“半壁江山”的雄风,上海古玩艺术品市场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而市场的企业管理、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等也必须进行一定的改革,以适应国际化的要求。之所以强调要确立国际化的视野,有如下两点原因。
首先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过去,历史选择了上海,近100多年来,海派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上海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碰撞、交流、融汇,其结晶物留在大都市的心坎上。这是任何其他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你看,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艺术品留在上海;晚清时代海外贸易的古玩商品留在上海;一大批留学生从欧美带回的艺术品留在上海;外国侨民珍奇的收藏品留在上海。上海成了“万国艺术商品集散地”。人才方面,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从上海走向世界,颜文、朱德群、赵无极、陈逸飞从上海走向大洋彼岸。这些大师早就带着国际化的视野,从事中西方文化交流。今天,历史又一次选择了上海。苏富比、佳士得早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世界一流的画廊已在黄浦江畔立足;上海一批批收藏家到海外去淘宝;收藏烟斗、小提琴、西洋钟表、西洋玩具和众多国外艺术品已成为申城一道风景线。最近几年,海归派回来了,从事外企工作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这些学成回国的精英和有幸涉足外企的人士,他们的审美观会更偏重于西方艺术。因此,我们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绝不可忽视这个日益壮大的消费群体。从另一方面看,外国人也看好中国的艺术品。刘小东创作的《三峡新移民》油画,原被印尼某收藏家以较低的价格买断,前不久委托拍卖,最终以2200万港元拍卖成功;另一位中年画家曾梵志的一幅《面具》系列作品,在海外拍卖中,被韩裔美国人以50万美元收入囊中。这说明中国艺术品在海外很有市场。以上一切告诉人们:中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今天仍在延续扩大。
其次是适应艺术品“回流”与“输出”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外一批中国古玩的“回流”和受海外欢迎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输出”已是大势所趋。作为一级市场的古玩城,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是古老又年轻的行业,古玩艺术品市场能不能在“回流”和“输出”方面有所作为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是世界上流失文物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约有167万件之多,其中既有国宝级文物,也有一般古玩。所以与有关部门合作,为珍宝“回流”作出努力是完全可能的。2007年春节前,我参加过一次书画拍卖会,其拍品全是海外回流品,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都有,推出的拍品绝大部分成交。输出方面如当代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作品、景德镇仿“7501毛瓷”、宜兴精细的紫砂工艺品、当代受欢迎的书画作品、精美的绣品等等在海外都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