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中华文化
王克群:毛泽东群众路线及其发展
中国晶牛毛泽东思想网 2009-11-25 15:56:30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三、 新时期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

 

  我们党有着坚实深厚的群众认同基础,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新的实践中,群众路线必将被赋予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笔者认为我们至少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坚持贯彻群众路线。

 

  (一)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根本保证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为本,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十七大报告执政为民的理念更是深深触动了百姓的心。按照民主的理论,政府行为只有代表人民的意志,才具有合法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是施政的基石。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执政就是要兴国、强国、为民、富民。我们党只有带领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才能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能否执政为民,真正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还关系到我党执政的有效性,正如邓小平所说:“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0]所以,无论增强执政的合法性,还是提高执政的有效性,都要求我党执政为民,服务人民利益。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才能够永远把自己放在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一切为了群众,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 建立和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 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

 

  坚持和发扬的群众路线,要从加强教育, 提高觉悟入手。同时更要健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邓小平同志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 党政领导机关要坚持群众接待日的制度,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要拓宽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增进人民参与;坚持领导干部到基层, 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和帮助的制度;提高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单位和各级领导机关的服务质量,责任不明、督办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规定落到实处。

 

  (三) 把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结合起来, 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认为,公共权力在本质上来源于人民,即“主权在民”。从根本上说,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人民选择、同意的结果。党的群众路线深刻揭示了党的权力来源和本质。其中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产党人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二是共产党人的权力要替人民办事。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因此,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内在统一的,在发展民主政治的基础上贯彻群众路线, 用完善的民主制度来规范和提升群众路线,是把群众路线提高到时代新水平的关键,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 参考文献]


  [1][2][3]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12、139.


  [4][5][6][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864、910、1031、1095.


  [8]张本林.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本质规定及内在联系[J].学习与实践(2007)01- 0094- 05


  [9] 郑智辉.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考察[J].世纪桥,2008年(3):41-42.


  [10]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 99 4 .128、332


  [12] 寇颖丹.浅析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及其现实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10)增刊: 162-164.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