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日本人河井荃庐因为对中国的艺术家赵之谦顶礼膜拜,从此竭尽搜罗赵的作品,甚至将他墓前的草木一并移植去日本。这批作品一经在东瀛展出,便引起不小的轰动,或许算作是赵之谦身后最隆重的一次国际盛会。然而,令人极其扼腕的是,河井先生连同他的赵之谦藏品都在二战中的一次空袭中毁于一旦。虽然那次展览的黑白底片被保存下来,并在七十年代成书于《二金蝶堂遗墨》,可是我们难免会为这两位天才艺术家和衷心藏家的命运感到无比叹息。
这就不奇怪当我们从一位收藏世家的手中见到赵之谦幸免于难,并久无踪迹的名作《异鱼图》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呼起来。《异鱼图》几乎是《二金蝶堂遗墨》中最为重要的画作,也是赵之谦绘画艺术,甚至是早期海派绘画艺术的代表。这件长卷纪录了三十二岁的赵之谦在浙江瑞安任上,受当地海产的启发形成的奇思妙想,以及这位天才艺术家在命运不济的年代与众多好友的交谊之情。冥冥之中,《异鱼图》在百年以后又重新回到了它的故乡浙江,好像不禁叫人称颂一句古老的拉丁谚语:书籍自有命运。这个命运当然不仅仅限于书或者画自身,还包括那些不断让艺术作品赋予重生的收藏家们,以及,连带着所有惊呼过的人们所释发出的——溢于言表的喜悦,偶尔的侥幸意味,或者无法言语的使命感。
文征明(1470~1559) 虎丘千顷云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504年作 47×31cm
著录: 1.陶梁 《红豆树馆书画记》,道光年间。
2. 《文征明年谱》P137,周道振、张月尊着,百家出版社。
3. 《文征明书画简表》P6,周道振着,人民美术出版社。
说明:方鼎录、陶梁旧藏。
刘 珏(1410~1472)
沈 周(1427~1509) 秋溪迭嶂图
水墨纸本 立轴 135×40cm
说明:项元汴、严泽、耿嘉祚旧藏。
包括赵之谦,本次西泠拍卖的古代书画作品专场,将着重推出众多素未露面的,有着极佳传承历史的大师之作。明代书画中,数量较多的文征明、董其昌的作品也是公司历史上质量上乘的一次。文征明和董其昌分别是明代中期和晚期书画史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正是因为他们地位、影响出众,遭致历来藏家的纷争,以致于赝鼎充市,故而在今天的市场中往往被相对低估。在今天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对于触及这样重要却繁复的画家时,传承有序的来源历史倒不妨成为我们探究画作的辅助武器。从这个角度来说,“书籍自有命运”的含意又添加了一层意思,“命运的沈浮”不仅指像赵之谦《异鱼图》这样真正隐而不现的画作,也指那些始终摆在众人面前,却迟迟期待由我们与藏家一同去挖掘的佳作。
文征明初名壁,大约在四十岁以前都使用“文壁”署款。虽然有些文献中的壁字下部从“玉”,但是实物中,可靠的作品却均从“土”字。今年西泠春拍中一件署名“文壁”的小幅画作被拍出400万的高价,吴湖帆即在边跋中叙述了这点。此次秋拍,着录于《红豆树馆书画记》的《虎丘千倾图》轴,是文氏作于三十九岁(1508年)的水墨山水,不仅署款符合了“壁”字,风格上也清雅特甚,笔触细腻紧促,有师法元代赵孟俯一类的文人意趣。而款书中的小楷使用尖锋硬毫,严谨妥帖,没有晚年那样过分地露出芒颖,正是其早年小楷书风与画风一致的优雅之处。难怪在明代当时,小楷可能是文征明最富盛名的书体。
有三件大字的行草书轴都没有署年款,但是从书风判断,应该是文征明中年以后的潇洒之作。其中两件分别出版于民国年间的《湖社月刊》,以及1994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博古斋藏书画选》,另一件《行草西苑诗》则用完美的宣和旧裱衬托出行草的率意。这两方面都是在众多行草书轴的取舍中不可多得的优势。文征明中年以后的书风变化并不大,可能是因为求字的人往往希望可以悬挂,立轴的形式也因此不在少数,但是较为狂放的草书就较为罕见。《行草西苑诗》用笔肚大又粗硬的毛笔书就,时而仿作黄庭坚的笔意,偶尔又融入怀素的结体,整体面貌较最晚年更加爽劲,并且不会过分受布局的牵制,一气呵成。
文征明(1470~1559) 草书 西苑诗 纸本 立轴 135×63cm
文征明(1470~1559) 草书 七言诗
纸本 立轴 108×34cm
出版: 《博古斋藏书画集》P125,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说明: 上海古籍书店旧藏。
文征明(1470~1559) 清秋出游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19.5×29.5cm
说明: 1. 道光年间季锡畴、李宗本边跋。
2.钱镜塘旧藏。陈佩秋审定。
3.配象牙轴头。
自从辞官返回苏州以后,文征明便一心一意地致力于书画诗文的创作,这种创作的热情与能力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以致于名声愈大,求画求文者也就愈加使之应接不暇。作于1554年八十四岁的《虎丘图》正是最为典型的注脚。不知名的“友人”索完“虎诗”,却又要请之补画“虎丘图”,可惜“虎诗”已不在,只有这一段虎丘图被装成镜片保存下来。不过,明代吴门人所绘的虎丘图在历来藏家的眼中或许是最为意味深长的题材。虎丘位于苏州城郊外,不仅是文人儒士雅集聚会的场所,也是当时苏州人北上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进京赶考,还是新官上任,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将与之在虎丘话别,小舟一旦驶出虎丘,便不复有故乡繁华的景色,前途也从此不可而知。这件尺幅不大的文画却博得乾隆时期的大藏家毕泷、毕涵兄弟的双双喝彩,选择耐人寻味的题材相必也是因素之一。
文征明(1470~1559) 虎丘图
设色绢本 镜片 1554年作 26.5×96cm
说明: 毕沅、毕泷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