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拍卖|展览|当代名家|名家|艺术长廊|艺术家  |艺路精彩|方盛英才网|中国书画专馆
专题|评论|人物|传统名家|艺狗|院校|游戏社区|艺术人生|网络学院|中国动漫城|中国当代艺术馆
时尚
刘柠:日本道歉之“迷惑”与“麻烦”的公案
腾讯思享会 2014-01-19 22:26:39发表评论(0) 新浪微博 更多

 

 

 

   (文章选载自《中日之间》一书,作者:刘柠,中信出版社出版)

 

中日关系史上一段“迷惑”与“麻烦”的公案

   2011年,日本出版了一部书:《日中国交正常化》(以下简称《日中国交》)。作者日本中央大学教授服部龙二,是一位中国问题学者。该书付梓于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前夕,是一部对中日两国复交前后历史的回顾、检讨之作,故备受学术界的关注。甫一刊行,该书便上了各大报纸的书评版,也引发了“赞否两论”。

   正面评价不在话下:荣膺日本《每日新闻》主办的亚洲太平洋奖的特别奖和《朝日新闻》主办的大佛次郎论坛奖。尤其是后者,评委中不乏诸如前东大校长、京大教授和《朝日新闻》论说委员等学界大腕,自创设以来,一向为士林所重。而负面评价,也相当刺目:老一辈汉学家、重量级学者矢吹晋教授撰写长篇书评《探寻日中相互不信任的原点—大佛次郎论坛奖·服部龙二著〈日中国交正常化〉的读法》,指其是一部“愚蠢、拙劣之作”;该书副标题虽为“田中角荣、大平正芳和官僚们的挑战”,实质上却始终停留于官僚们“自我陶醉”、“自吹自擂”的层面,“听不到田中和大平的肉声,庶几等于抹杀”;“该书的腰封上赫然写着‘什么是真正的政治主导’,却令我误读成‘什么是真正的官僚主导’”,难掩“对此书深深的失望”。

   在“温良恭俭让”的氛围颇为浓厚的日本学界,桃李满天下的前辈学者竟以如此“酷评”指摘一位后学的研究,实不多见。如果不是从后者的研究成果中发现了相当的学术瑕疵,或感到某种学术立场上的冲突,矢吹教授绝不至于光火至此。由于该问题也涉及中方,牵涉到中日关系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而对那段公案的解读,则关系到作为两国关系基础的历史问题之“解决”与否。兹事体大,敢不关注!

田中“问题”道歉

   1972年9月25日,北京时间11时30分,以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为首,包括外相大平正芳、官房长官二阶堂进等政府和执政党内高官共52人的庞大代表团乘坐的日航专机抵达北京首都机场。这是战后日本飞机首次进入北京。鉴于日本国内严峻而微妙的政治“磁力场”及邦交正常化谈判本身的艰难,田中对身边人说:“(来北京)做好了死的准备。”

   当晚,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盛大欢迎晚宴。中日双方出席者逾600人,大大超过了尼克松访华时的规模。中方的准备工作极尽周到。军乐团现场演奏日本国歌《君之代》和《佐渡小调》、《金比罗船船》和《鹿儿岛小原节》(分别为田中、大平和二阶堂各自家乡的民谣)等日本歌曲;周恩来总理亲自执箸为田中布菜,斟茅台酒:“这酒,喝多少杯都不会上头。”

周总理在欢迎田中一行的祝酒词中,首先回顾了中日两国两千年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接着,话头一转:

……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中国人民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教导,严格区分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和广大的日本人民。……

   首相阁下,你访华前说,两国会谈能够达成协议,也必须达成协议。我深信,经过我们双方的努力,充分协商,求大同,存小异,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定能够实现。

在全场起立、干杯之后,田中走上主席台,致答谢词:

   然而,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中关系仍继续处于不正常、不自然的状态,我们不得不坦率地承认这个事实……

   为了便于译员口译,田中的致辞按意群断开,每段间隔之后,都响起预期的热烈掌声。可“麻烦”一句既出口,台下却安静得出奇,空气仿佛凝固了。在国会讲坛上以雄辩著称的田中,额头上开始渗出汗珠,后半段的内容像照本宣科,显得有些僵硬。

   田中致辞时,中方译员,生于台湾、在神户长大的林丽韫就坐在周总理的旁边。当她听到从麦克风中传来“添麻烦”云云的日方翻译的瞬间,直觉“译法不太好”。同在一旁忙着为各国大使传译的英文翻译唐闻生嘀咕了一句“太轻了”,林丽韫默默地点了点头。

   当时,与田中同时立于主席台一隅、担当口译的,是日本驻香港总领事馆的外交官小原郁夫。小原在中国出生、长大,回国后,又毕业于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中文地道得像母语。据他回忆,讲话稿是事先翻译好的,逐字逐句校对过,包括在哪里停顿等细节问题,均在讲话前与田中本人沟通过。“讲话者没说的话,(作为翻译)不可能说。也不是没有脱稿当场发挥的讲演者,甚至不乏频密发挥者。但田中总理的情况,完全跟文章一样。”因此,现场口译“误译”的可能性,可基本排除。

   当晚宴会结束后,中方即刻召开内部会议,紧急讨论田中道歉问题。据说,认为道歉规格不够、提出严厉质疑的,是彼时刚刚复出的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日友协名誉会长郭沫若。战前,郭沫若曾长年在日本留学、流亡,被认为是中国屈指可数的“知日派”。

   田中自然没想到问题有多么严重。翌日早餐,是中日混搭的菜单,除了海苔、和风渍菜和梅干(均为田中的嗜好物)外,自然少不了田中的最爱—味噌汤。味噌原料,则特选田中常年食用、非此不可的新潟县柏崎市百年老店“西牧”的三年陈酱。刚从旅途疲劳和前晚茅台酒的宿醉中缓过劲来的田中,神清气爽,食欲大振。餐桌上,见大平和二阶堂相互以汉俳唱和应酬,说了句“俺不学无术”,便回到自己的房间,以颇为自信的书道,挥毫写就一首中文诗:

国交途绝几星霜,修好再开秋将到。

邻人眼温吾人迎,北京空晴秋气深。

   这首诗当天便以手迹图版的形式刊登在《每日新闻》的晚刊上。可田中万万没料到,几小时后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足以令他食欲全消。

   当天下午(9月26日),中日双方举行第二次首脑会谈。周总理一上来就对前一天晚上田中的“问题”道歉提出了批评:在中国,某人不慎把水泼在女孩子的裙子上,说给您“添了麻烦”—这是一种轻微的道歉。而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用“添了麻烦”作为对过去的道歉,中国人民是不能接受的。

至此,一桩中日关系史上旷日持久的公案已经酿成,其真相扑朔迷离,至今仍间或发酵。

“迷惑”何以成“麻烦”

   不用说,麻烦是出在所谓“添麻烦”的表述上:田中讲话日文原稿中的“迷惑”,被译成了“麻烦”。当然,若是照字面直译的话,如此翻译应该是不成问题的。日方邦交正常化谈判的实务主导者,时任外务省中国课长、后任驻华大使的桥本恕负责起草了讲话稿文本,他坚决否认“误译说”:“绝不是误译。”后来,他曾回忆说:

   从战争结束,毕竟已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从道理上来说,日本是战败国,中国是战胜国,大家都明白。可是,日本大多数人,从当时直到现在,仍觉得是跟美国打仗战败了,而不认为是输给了中国。虽说也承认日本军对中国做下了很过分的事,但日本民族的“矜持”,也是我想努力保持的。我就是抱着这种想法起草的文本,大平外务大臣和田中总理看过,完全没修改。

   作为被首相委以重任的职业外交官,桥本虽然深知“日本军对中国做下了很过分的事”,但顾及“不认为是输给了中国”的国内舆论(这种舆论甚至让田中“做好了死的准备”),他在道歉问题和捍卫“日本民族的矜持”之间,试图寻找某种平衡。1992年9月,他在NHK(日本放送协会)纪念邦交正常化20周年的特别节目《周恩来的决断》中,对记者谈道:“考虑到日本国内的舆论,那已经是到了极限的提法……我考虑了不知多少天,推敲了不知多少次,夸大一点说,是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当然,文章也给大平外务大臣和田中首相看了几次,得到了他们的同意。”

   不仅如此,据小原郁夫回忆,按照外交惯例,译成中文版的田中讲话原稿事先交给中方,由中方打印之后在会场发放。同样,周总理的讲话稿也被译成日文,提前发送到出席者手中。就是说,对于“添麻烦”的表述,中方应该在田中讲话前就有所了解。

   桥本虽然是田中讲话的第一起草人,但他当然不会闭门造车,事先理应对首相在中日复交问题上的立场和姿态有所把握。据矢吹晋考证,田中早在出任首相之前的1972年3月21日,便曾在众议院商工委员会上,以通产相的身份进行过一次答辩。他联系自身曾于1939年至1941年作为一名士兵被派驻“满洲”时的亲身经历,谈到尽管自己未曾杀、伤中国人,并为此而“感到高兴”,但毕竟在“二战”中丧失了众多的友人,对战争的实态还是有所了解。“我确实真心感到,给中国大陆添了太大的麻烦。因此,日中复交之时的头一句话,还应该是‘添了太大的麻烦’,对此我认为有必要从内心伏首。两国之间永远不能再战。至少我们应该表明一种强烈的姿态,那就是日本绝不再搞像过去那样的事情……”

仅两天后(3月23日),在众议院预算委员会第四分科会上,田中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我对中国大陆,不断使用的表达是“到底添了巨大的麻烦”。不仅在公共场合如此,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亦如此。添了麻烦,是一个事实。日中要实现邦交正常化,首先要向对方表示发自内心的道歉:添了太大的麻烦。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邦交正常化大前提的、诚心诚意道歉的心情,都不会改变。……须超越恩怨,从新的视野、立场和角度出发来谋划日中邦交正常化。对那些“向后看”的东西,要画一个明确的句号,然后作为新的起点……这是我对中国问题的一个信念。

应该说,这里的“添麻烦”,虽然听上去似乎不及中国人所理解的那种程度,但作为一种反省的表达,在日文语境中也许并不轻。

不仅田中,从后于1978年与中方达成《中日友好和平条约》的前首相福田赳夫,到接见初访日本的中国副总理邓小平的昭和天皇,也都曾有过类似“添麻烦”(迷惑)式的表述。可见,“添麻烦”确乎是一种“准公式”的道歉表述,且规格并不很低,至少应该不是中国人所理解的那么低。

日文中的“麻烦”,写作“迷惑”(meiwaku),而后者的语源在中国。此段公案的后半段,毛泽东曾向田中赠书,暗示“迷惑”的出处与文脉—此乃后话。矢吹晋曾对“迷惑”一词在日文中语义学上的变化做过一番深入的研究,指出其在中日文语境下的不同含义。他认为,中文的“迷惑”,自《楚辞》和《魏志倭人传》时代以来,基本没有变化。现代汉语中,至今仍在与《楚辞》差不多的语境下使用这个词。而在日文中,截至镰仓时代前期,该词仍与汉语同义。从镰仓时代末期起,“迷惑”一词开始呈现出某种语义上的转化,并在现代日语中定形,成为所谓“日本语之中的汉语”,即以日文特有的汉语训读来发音,与作为语源的中文古典有关联,但原有语义已被部分颠覆(转化),成了以汉语表示的日语词。诸如此类的词,在日文中屡见不鲜。除了“迷惑”外,还有“得意”、“勉强”、“合同”、“敷衍”、“地道”等,不一而足。

就“迷惑”而言,权威的日文词典《广辞苑》(第五版)的解释,主要有三个意思:1.因不知如何做而犹豫不决;2. 感到为难痛苦,苦于某件事;3. 被他人置于某种困境,感到难办。而笔者手头的日文词典《三省堂古语词典》的解释,则有两层意思:1. 因不知如何做而困惑,迷失张皇,惊慌失措;2. 为难。上述两种词典的权威解释,与田中话语中的“迷惑”的语境像又不像,似是而非,但肯定不是像“添麻烦”那样简单的意思。日文古语中,还有诸如“迷惑千万”、“迷惑至极”等用法,可以说都是作为古汉语的“迷惑”,经中世以来的武士文化“发酵”、转义后,又重新作为日语沉淀的结果。矢吹晋甚至认为,那种“包含了‘万感之念’的‘迷惑’的用法(在今天)已经死亡”。而日本既如此,遑论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田中一句“迷惑”发言,令中方困惑不已,便可想而知了。

不过,客观地说,这种从历史文化到语义学上的学术探究,虽然是汉学家矢吹教授的强项,但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的工作,包括职业外交官桥本恕。桥本不谙中文,却被田中委以重任,作为邦交正常化谈判具体方案的策定者和田中讲话稿的“枪手”,虽然是“绞尽脑汁写出的文章”,但他反复“考虑”、“推敲”的,笃定只能是日文原文,而不是如何译成中文的问题。可他在1992年9月接受NHK采访时,面对记者“是否误译”的提问,却一边坚决否认“误译说”,同时仍一味强调原文措辞的初衷。说白了,两者完全想两叉了。

对此,矢吹晋指出:“桥本但凡把在原文推敲上所费功夫的一成用于推敲中文译文的话,兴许就避免了历史的误解。在这个意义上,只能说是这位不通汉语的中国课长的界限之所在。”因为,从田中内阁决定推动邦交正常化之初,为确保万无一失,尤其要维系与美国及日本国会的挺台湾势力(青岚会等)的平衡,确立了排除外务省“中国帮”的应对方针,具体实务直接由“美国派”外交官僚栗山尚一(历任外务省条约局长、北美局长、外务次官和驻美大使)和中国课长桥本恕主导。连桥本的顶头上司、亚洲局长吉田健三都被桥本排除在政策决定程序之外,可谓“下克上”。


矢吹晋对桥本恕的盲目自信深恶痛绝,以为正是这种“官僚的自我保身与浅薄自负”,“招致日中间相互不信的悲剧”。令矢吹教授愤怒不已,甚至不惜以如此“酷评”来指控者,还不仅仅是翻译问题上的刚愎自用。

 

 

 

 

 

 

论坛】  【收藏此页】  【打印】  【关闭
 共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网友昵称: 验证码: 看不清?换一张
 
 
精品展头部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链接联盟 | 建议投诉 | 版权说明 | 免责声明 | 隐私权保护 | 网站介绍 | 会员服务 中国艺术品收藏网中国文化传媒中国书画专馆中国艺术品城中国品牌城全球艺术品收藏网全球传媒方盛英才网
北京手机:13817298215   E-mail: artsfans@163.com   邮编:201103
通用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无线网址: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短信实名:中国艺术品收藏网
沪ICP备06059223号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文网文[2008]199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沪)字第430号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24 方盛艺术品收藏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669号